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第一大买主,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态势下,我国制造业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压缩了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凸显了当前业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因而机器人成为了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
也正因如此,机器人行业被视为资本宠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涌入机器人产业。据记者观察,除了机器人行业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外,前去参观的人群里,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发展势头迅猛的机器人产业,能否为民营企业经济转型带来巨大飞升?
“机器人换人”成社会共识
以机器换人来降低制造业用工成本已成社会共识。广东、浙江、江苏、深圳、重庆等制造业集中的省市,机器换人行动已强力推进数年。进入“十三五”后,不但上述省市的机器换人力度依然不减,而且还有更多省市加入了进来。
以贴上“世界工厂”标签的东莞为例,利用蜂拥而来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当地廉价土地,形成覆盖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聚合,具有全球产业链特点的规模经济,在东莞快速成长。但当今以上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工资成本也大幅度提升,廉价劳动力供给逐步减速。
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东莞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2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已经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有49%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10%以上,20%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30%以上。不难看出工业机器人使用成本仅为人工的23%,东莞迅速采用机器人,是要借助“机器人红利”,为东莞制造业注入新的动力,延续东莞的规模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优势。
当前中国机器人行业现状,国外巨头独大
虽然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因形势需要而得到爆发式增长,但绝大部分机器人市场还是被那些机器人巨头公司霸占着。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比重高达70%左右。在制造领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天下。
据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热情高涨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在峰会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其实大而不强,无论从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落后于欧美。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环境污染压力加大的当下,制造业转型势在必行。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助于制造业,甚至是整个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
以浙江为例,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活跃地区,同时也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强省,占有中国机器人市场的1/4,而制造业更是宁波最重要的工业支撑,尤其是近些年在人口红利及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简单劳动、重力劳动等逐渐被机器取代,增加机器人在工业中的应用成为现实需要。
制造业迅速进入机器人时代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正悄然替代着广大一线工人。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面对机器人应用这一广阔空间,企业纷纷布局机器人领域。
对此,当前机器人技术正处在飞速发展的爆发点上,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重复和枯燥的劳动都在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力,而机器人显然是一个很好的代替,它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只要技术和实际落地的场景能够有效结合起来,机器人行业的商业价值和投资价值值得肯定。
无技术支持的民营资本投资应慎重
市场热血涌动,但对于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机器人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机器人行业要慎重,因为光有资本不懂技术也不行。如果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那么首先要看准方向,再结合自己的优势,找到差异化的产品,不能看到一个热点,大家就‘一窝蜂’地去投资某一个热点的机器人,这很容易出问题。
OFweek工控网讯:有专家提醒,机器人行业存在较高风险,而且见效周期长,不少机器人公司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足以支撑高估值,国外资本又长期占据了绝对地位,这就要求民营资本进入机器人行业之前,要谨慎而为,不仅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还要练就“火眼金睛”,方可在鱼龙混杂的行业中挖掘出有潜力的企业或项目。
知彼知己,国内企业需另辟新路径
在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幕后,核心关键技术的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等问题始终严重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ABB、KUKA、安川和FANUC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公司,经过60年的洗礼,行业整合市场竞争力都很强,几乎垄断着全球70%以上的市场,在中国市场也不例外的他们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在这样的现状下,国内机器人企业如何能抢占先机,赢得市场份额,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孔祥战认为,在我国当前机器人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态势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上,国内公司有4条路可走:
第一,企业要聚焦到核心零部件上发力降低成本,比如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仅这块就占到机器人成本的30%以上,但多数却需要进口。
第二,国内企业要想在被巨头垄断全球70%以上的市场突围,需找到四大公司薄弱的领域,结合具体生产工艺,在细分应用市场上做精做细。
第三,国内企业要做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机器人产品。
第四,产融互动,收购国外拥有核心技术的机器人公司。国外有的机器人公司,技术成熟,但由于市场原因,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收购这类公司之后,走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老路,再利用熟悉的国内市场,即可与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巨头们展开竞争。
机器人行业不缺资本与补贴但缺人才
任何产业的发展,只要站到了“风口”上,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的涌入,都会形成一个“热”的过程,但未来随着产业竞争的洗礼,大潮退去之后,市场自然会放慢脚步,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企业沉淀下来,同时,也会让“裸泳”的企业显露真身。机器人行业亦是如此并不缺资金,但研发领域人才奇缺,这已经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补贴让许多奔着补贴来的企业进入到机器人行业中,这些依靠政府补贴来生存的企业,是肯定没有竞争力的,一旦“断补”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机器人相关国家标准,使国内机器人市场规范化、良性化运作,防止一些企业为了享受政府补贴而不惜以次充好,扰乱国产机器人市场;国内民营企业想要长足发展也要避免依补漩涡。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