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走进新的未来时代,这个时代叫人工智能。首先,我们要强调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了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中国走向信息化,我认为还需要努力。
中国的工业现在还没有走完自动化,还有很多工业连半自动化都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了类似工业4.0的方案,超前了社会实际,最后会成为夹心饼干。
所以我们国家要踏踏实实的迈过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后,就不需要这么多简单的劳动者了。当前应从提高教育水平、从人的质量入手。
在工业4.0、智能制造、互联网+各种概念热火朝天的今天,任正非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他谈的是中国工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路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什么他认为“工业自动化了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围绕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1、搞清基本概念
首先,就思维的逻辑而言,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是理性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我们要剖析、理解“工业自动化了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这个判断,应该先从弄清概念着手。
什么是自动化?
自动化(Automation)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D.S.Harde于1936年提出,简言之,自动化就是“机器之间零件转移不用人去搬,用机器搬运去代替人力劳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自动化的定义是,“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
什么是信息化?
从历史发展看来,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在其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这个概念,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自动化概念的提出比信息化要早。自动化侧重于强调无人干预,机器自动运行。广义的自动化,应包含模拟或再现人的智能活动。信息化侧重于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加工利用,实际工作中的信息化,侧重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自从电子计算机出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变得密不可分了。
2、为什么说工业自动化了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
首先,具体到工业企业,从工业自动化系统结构来看,一般可分为三层:最下是现场层(基础自动化),包括各种现场仪表和PLC、DCS等;中间是MES层(制造执行系统),包括先进过程控制、生产调度等;最上是ERP层(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底层自动化关系到各种数据的采集、上送与指令的具体执行,对于实现全自动化尤为重要。
其次,从发展历史来看,在机械时代,自动化便已开始;信息时代的自动化是在自动化基础上的信息时代的自动化。
再次,从设备结构来看,在自动化系统中包含许多完成信息获取、转换、显示、传送处理等功能的设备,如:传感器、变送器、放大器、仪表等等。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实现工业自动化,工业信息化便无从谈起。
“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摆在我们面前的就两条路:错误的路和正确的路。错误的路,即越过工业自动化阶段,无非就是靠大量买国外的自动化设备或零部件。结果呢?庞大的国内市场,给别人做了嫁衣,安全命脉也掌握在别人手里。大厦貌似很美,但是建立在沙滩上。人貌似很胖、很壮,内里是空虚的。
正确的路,即从理论上建立起科学的认识,以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踏踏实实走完工业自动化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建立真正的自信。不好高骛远,也不急攻心切,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如同长跑,不能看到别人跑第一,就着急,乱了节奏,不考虑自身实力冲上去,结果可能都无法坚持到终点。方向对,就不怕路远。
要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从整体、行业、重点领域等维度,摸清当前工业自动化的水平,找出制约工业自动化水平的关键共性问题。不要轻视调研,调研就是解决问题。
要聚焦关键共性问题,组织重大专项,实行“大兵团作战”,“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实现重要元器件、设备、系统国产化。
要建立支持使用国产元器件、国产设备的政策机制。在这一点上,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谈的非常深刻:
“创新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如果有了技术突破,谁都不用,束之高阁,那就难以继续前进。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是自然的,不要一出事就往自主能力上扯,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自己的创新成果自己都不相信和使用,怎么会指望别人去相信和使用?所以,要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促进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优先为我所用。”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