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重视与日俱增。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无论是面对各级领导者,还是身处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当中,习近平对创新念兹在兹,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就科技创新而言,我们有历史的教训,也有近年来发展经验的总结。
在现代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曾经长期居于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一系列技术创新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国家在技术创新的助力下快速崛起,而中国则止步不前,落于人后。
1870年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次不穷,同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显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滚雪球式增长。研究显示,18世纪以前的千年时间,欧洲国家人均年GDP的增长速度只有0.05%,也就是说要经过1400年左右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而18-19世纪人均收入每年增长1%,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缩短为70年;到20世纪,年均增长提高到2%,是工业革命前的40倍,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只需35年。
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后又加以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简而言之就是“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不进则退,“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是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创新。
今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今年2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增强紧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上,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被摆到了重要位置。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阁,不仅不能形成生产力,而且反过来窒息科技创新。同时,如果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首先需要创新和变革的就是体制机制本身。
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应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增强国有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需要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搞科技创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在短期内很可能就会下降。国企负责人任期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怎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这是国企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同时,任何科技研发都不可能保证100%的成功率。如果不考虑这样的风险,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也会大打折扣。此外,我们还应该创造适合市场竞争的条件和环境,让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
我国国有企业和部门曾经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战绩,现在在高铁、核电等领域卓有成就,今后在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方面,也完全能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通过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创新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根基
习近平强调,“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今年5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对他们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表示肯定。他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人才是海康威视发展最活跃的推动力。在海康威视1.2万名全球员工中,研发人员就有5300人。海康威视有一个人才评鉴中心,专门针对核心人才、业务骨干进行评价,根据每个人才不同的情况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提升。据称这是一个为核心人才量身定制的成长计划。
人民财经在苏宁云商采访时发现,苏宁不仅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吸引人才的方式也在创新求变。“这在以前的苏宁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是军事化管理,不容许大家创新。但当业务发生变化,人员结构就要随之变化,管理也要变,需要改变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把标准化做到极致,现在我们需要把个性化做到极致”,苏宁云商一名高管介绍说。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苏宁发现大本营南京本地供应的人才有限,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零售服务业、金融和娱乐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较多。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加盟,苏宁做出了“迁就人才”的策略,将总部职能向北上广平移。
人民财经在广东东莞调研采访时发现,“世界工厂”东莞正在掀起“机器换人”投资热潮。在利润微薄的传统制造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发选择。数据显示,66%的东莞企业已经在近5年开始实施“机器换人”,并有92%的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两年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主也向人民财经表示,国产机器人有价格方面的优势,但在一些要求精度高的领域,仍然需要向国外采购。这从另一侧面表明,中国自主创新向高精尖领域迈进仍然有很大空间。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没有止境。以创新引领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也一定能够奏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