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免费注册】

首页新闻技术产品供应二手培训展会物流维修求购招商招标招聘企业

新闻

在这里读懂中国机械行业 搜索 搜索
新闻首页行业资讯政策协会企业荣誉人物访谈展会快讯职教新闻新年寄语
您的位置:盘古机械网>新闻资讯>职教新闻>详情

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年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4年07月19日浏览:226次收藏分享:

从2004年开始,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让在校大学生担任“科研助理”的改革,并使其制度化,最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两年前才从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的王龙,如今已是北京一家公司的技术部门负责人。“我之所以工作后进步很快,主要得益于在校期间当‘科研助理’所受的锻炼。”王龙说。


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孙丽霞告诉记者,大部分在该院做过“科研助理”的学生,毕业后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项目领军人物。从2004年开始,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让在校大学生担任“科研助理”的改革,并使其制度化,最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华大学校长刘和忠在谈到机械工程学院“科研助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说:“这项改革很有意义,我们以工科个性化培养为引领,扩大辐射面,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各个不同学科领域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


几个“淘小子”成为第一批“科研助理”


北华大学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走进机械工程学院和其他两个工科学院共用的实验楼,里面100多个房间大多是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由于房子不够用,所有的走廊都被利用上了。


虽然是双休日,但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房间内都有学生在做项目。孙丽霞说,这些学生是“科研助理”,这个学期他们在做一个横向项目,是大团队协作,十几个分室的教师和180多名学生“科研助理”都参加。


学生刘伟告诉记者,这些天他们晚上或双休日都在实验室工作,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平时只要一上完课我们就会到实验室来,因为有项目,很多同学放假都没回家”。


组织学生做项目的是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主任李建永,作为当年“科研助理”的发起人之一,他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科研助理”最初是机械工程学院几名教师领着几个“淘小子”做起来的。2002年春,学院有个酷爱科研的年轻教师姜生元,他想做项目,就找到实验室的李建永等3名教师帮忙,又在学生中找了6个学习不太安分、但喜欢鼓捣实验的“淘小子”,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在校长特批的12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做起了项目。


“项目是姜生元到企业里找来的,当时没有条件、没有钱,项目做了很多都不成功,一个礼拜还要往企业跑很多次,学生都跑够了。直到2003年做数控机床改造,居然成功了,就一连做了几台,学生的科研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李建永说。


这个小团队真正令学校“刮目相看”,是2003年他们研制的“气动蠕动式缆索维护机器人”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一举斩获一等奖。“参赛的都是重点大学,我们是唯一一所普通高校。”李建永说。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科研小组。第二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姜生元领导的科研小组再次斩获大奖。那一年,姜生元当上了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他说,学生跟着教师做科研就是“科研助理”,并在全院推行“科研助理”的做法。他们最初的实验室也作为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被学校命名为“机电集成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这期间,6个“淘小子”相继毕业。入职不久,个个成绩斐然。孙海亮被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录用,第二年就做技术管理工作。被认为最淘的任周灿,被上海的一家中国第二大汽车设计公司录用,刚入职就是技术骨干。


“淘小子”们的成功,让学院领导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和潜质必须在实践中激发出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对专业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孙丽霞说。


将“科研助理”转化为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机械工程学院正式在全院采用“科研助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


“一开始只招聘到17名学生,除新生外,每个年级的都有,还有5名教师参加,组成一个大的团队。我们先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方法培训,然后就开始进行科研项目攻关了。”参加者之一的张玉峰老师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一种新型培养学生的模式雏形呈现出来,即依托科研基地,以项目为纽带,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学院将其称为大学生“科研助理”培养模式。


2005年,学院正式出台以创新教育为主线、以“科研助理”培养模式为实践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取消传统的系、教研室建制,组建课程组基层学术和教学组织,主管院长可直接指挥多个课程组。


在这个培养方案中,把保障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机会,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定了下来。


在时间上,有学制和学分保障,实行“2+2”分流教育,设立创新学分。对全体学生按照学生个性要求分类多方向培养,所有学生在前2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4个创新学分,在后2年学习中,做“科研助理”、做项目得到的学分,可与其他实践课程互换学分。


在空间上,有稳固的、常态化场所。学院所有研究室(实验室)同时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师生共用。每个研究室(实验室)都要按照研究方向招聘学生“科研助理”,他们既参与做课题和项目,也参与日常管理。


在机会上,学院每年两次按各自专业方向招聘学生“科研助理”,并且不受年级限制,学生根据兴趣进入不同的研究室。


李建永说:“基地与研究室的功能是一样的,过去是教师做科研用,现在是学生与教师共用,是培养学生的基地。改革前,我们的实践基地只有一两个分室,现在发展到15个分室,这些研究室是根据各自的技术特长设立的,每个研究室都有在技术方面比较精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科研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


这样的制度性设计,使学生在实践培养上有了基本保障,尤其在大二后分流,做“科研助理”的学生就有了更多时间保障。有的学生创新学分得到90多分,可以和其他学科互换学分。这方面学校给学院是开绿灯的。


“做科研助理”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自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做“科研助理”,人数占到全院学生总数的20%以上。


记者采访时,该学院正在做一个合作项目“探月工程”的采样分系统的模型设计,15个实验室的教师和180名学生“科研助理”全部上阵。李建永说,这是一个大项目,是大团队作业,很锻炼人。他们让基地的学生都参加,虽然有的学生参与程度低,只是打打杂,但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


机电研究室有15个学生“科研助理”,除上课外白天晚上都在实验室做项目。几个刚刚进基地不久的学生说,他们只做些辅助性的事,但很喜欢这里的气氛。年轻的指导教师贾双林对记者说:“做项目时,教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比如这个方案做成什么样,要多次讨论,和二期比较,哪些地方是创新点,哪些方面要更优化,这个研究讨论的过程非常好,学生在研讨中思维的方法会得到提高。”


“学生做‘科研助理’,主要目的不在于做成多大的项目,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把科学的方法、态度和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一步步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李建永说,“作为工程机械专业,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来设计‘科研助理’的培养方式,通过做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包括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等。”


项目成为培养学生的载体,学院为此专门设计了两种做项目的方法:一是做真实的项目,二是从做小项目到做大项目,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学院有创新实践项目库,经常保持在300个以上,涵盖了学生自选项目、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实验室设备改造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等。


李建永告诉记者,这其中有很多项目是向社会和企业征集的,他们无偿为企业做方案。已经毕业的学生“科研助理”范继武说:“学校周边有很多小企业,我们天天往企业跑,无偿为他们做项目,给泡沫厂做泡沫板的切割项目,给生产运动鞋的厂子做冰刀、冰鞋的加工项目。一位建材厂的老板非常感动,他说我们这些学生真是幸运,他还没见过这样教学生的学校。希望我们继续做下去,他愿意掏钱支持我们!”


在做真实的项目过程中,学院设计了一套训练方法,即每个学生“科研助理”都要从打杂做起,从做小项目到做大项目,一步步提高。大一、大二学生由教师和学长带着做,基本掌握做项目做科研的方法;大三要具备设计能力,独立完成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流程;大四要成为成熟的“科研助理”,能够带领和指导新的学生“科研助理”做项目。


大三学生彭帮亮对记者说,他做“科研助理”两年了,大小项目做过很多,有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吉林市的项目,小项目就更多。“刚开始我连一个元器件都不认识,看着学长们做,我打杂。但这个过程很吸引我。到大三的时候我自己就可以独立立项了。”


这个学期,彭帮亮和同学叶超群立的项目是“小轿车车载遮阳装置”,他俩带着3名大二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人都提出几个方案,开项目讨论会时,把大四学长请过来指导,他们做科研比我们有经验。”


在做项目的训练和熏陶下,学生“科研助理”在毕业前不仅成熟地掌握了做项目和工程的方法、步骤和思路,还具备了很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有的还锻炼出较强的领导能力。


学院有一个很大的多功能展示室,陈列着10年来学生“科研助理”们研发的项目和产品。“管道机器人”从2002年第一代学生“科研助理”就开始研发,1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创新改进,现在已经做到第四代。“蜂王浆挖掘机”两代学生先后做过五版,今年已进入市场。


真正检验学生能力和让学生一展身手的时刻,是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记者了解到,学院本届“科研助理”毕业生全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大四学生刘伟是创新基地的学生负责人,他参与的大小项目有上百个。他说:“我在大二的时候就能够进行设计,大三的时候在很多方面都练得比较成熟了。和外边的同学比,更早的接触实践,而且在这里锻炼的是综合实力。”今年即将毕业的他,已经被上海一家大公司录用。


“我们的学生有过做课题做项目的经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很有优势。很多学生找工作回来后说,面试时考的东西和他们平时做的事情几乎一样。”李建永说的时候非常开心。

热门新闻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