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傍晚,安徽蚌埠龙子湖畔,熙熙攘攘的人流,人们尽情陶醉在微风袭来的湖光美景中。在远离湖边的石凳上,坐着一位两鬓斑白、浓眉、和蔼可亲、魁梧端庄的硬汉,他就是曾被当地电视台、报纸多次报道采访“显赫的首钢人”,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被当地人誉为圆了蚌埠人20碳纤维梦的新蚌埠人,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光。
郭光任董事长的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首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安徽博文物资贸易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合资企业。于2009年9月在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主要生产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这是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突破的新材料产业。中首公司按照总公司的要求,抓住这崭新的发展机会,研究制定了开发投产的实施方案。而完成这一重任就落在了郭光肩上。
“回家”对常人来说,是多么平常的话题,但“回家”二字,却是触动常年驻外人员最敏感的话题。甚至对于他们这个群体来说是奢望。从1992年开始,郭光就加入了驻外工作人员的行列,一般人以为他们驻外是逍遥的事,但是对于有家、有妻儿老小的人来说,不仅是牵挂,更多的是无奈。没有这种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想象其中的酸楚。
郭光望着远方的湖水,神色黯然。他动情地说:“我这么多年在外工作,最愧疚就是家人了,他们为我也牺牲了许多。”以往在秘鲁工作的那些年,孩子考大学、老人生病,家里有急事,都干着急。有一次,女儿哭着说,爸爸把她这个女儿给忘了。当时家中有病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急需人照顾。面对母亲的呼唤,男儿心疼了,流泪了,可是远隔万里,又怎么办?终于有机会了,2009年,他如愿以偿回家了。进家门的那天,他顾不得放下手中的行李,扑倒在母亲床前,大声说,儿子回来了!
可是,回家的感觉还意犹未尽,同年9月,一纸调令摆在面前:作为中首公司投资方代表赴安徽蚌埠,担任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无疑再次触痛了郭光那根“回家”的神经,他望着躺在病床上需要有人护理的老母亲的背影、妻子期盼的眼神、女儿难舍的目光,这些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郭光开始失眠了,他的心里放不下母亲,慢慢走到母亲面前。没想到这回母亲说:“你是首钢人,你去吧。”听到这话,郭光既感动又心酸。
就这样,郭光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他还宽慰自己说,好歹这儿比秘鲁离家近。可是地理上的距离虽然近了,但回家的日子又有多少呢?当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家门奔赴蚌埠的那刻起,他又顾不上回家了。
虽然蚌埠高铁到北京仅用三个多小时,但回家的时间又依然漫长起来。郭光一踏上蚌埠的土地,就像到了战场,马上投入战斗。他说,来到蚌埠,就是代表首钢人的形象,绝不能给首钢丢脸,绝不能给中首公司丢脸。为尽快接手碳纤维生产线,创业初期,在几乎长达半年的时间,郭光没回过北京,日夜兼程地干,也没有了休息日的概念。跟他一起工作的人受到强烈的感染,也早就把工作和生活融在了一起。不管是在饭桌上还是在车上,他们经常在谈工作,甚至半夜里想起一个事情,电话就打到了总经理陈群的宿舍。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团队,大家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总经理陈群的孩子下病危通知,他只是忙里偷闲地回去照顾一下,刚有好转就马上返回;财务总监刘泽明的父亲、岳父相继去世,他也无法及时返回。
郭光心中装有首钢人的火种,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就在哪里收获家的感觉。他和他的团队奉献的不只是时光,而是人生。
翻开蚌埠的报纸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标题:一个门外汉圆了碳纤维梦,说的就是首钢人郭光。人们奇怪,一个搞电气的钢铁工程师,居然在复合材料这种新玩意儿上搞出了名堂。
碳纤维是一种新兴复合材料工业产品,单体重是钢的一半,强度是钢的四倍。应用于军工、航天航空及替代钢材料产品等领域,具有先导性的材料生产前景,但目前成熟的技术和生产线大都被英美和日本控制,国内虽有零零散散的企业在投产,但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属于“闭门造车”。
因此,人们质疑这个门外汉的目光不无道理。早在20年前,蚌埠就一直探索着这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但是几经周折,几家上马的公司都不了了之,基本上半途而废。正在这个关头,中首公司走进这个新兴领域,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而重任就落在了郭光和他的团队成员身上。郭光心里明白,这是在实验田里种庄稼,既要实验又要有收获,而这个80人的队伍等待着新的未来。
开始接手时,从人们的目光中,郭光隐隐约约能够读懂,好像在说,你懂吗?当郭光和他们的团队走进厂房后,看到的是与他打过半辈子交道的钢铁生产线完全不同的东西,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的各种设备交织在一起,不仅陌生,更一无所知,而且等待他的就是要改造和完善这条生产线。
郭光是条硬汉子。当一个人把企业视为生命,他每天想的做的,就是赋予企业强大的生命力。
郭光暗下决心,调研半年拿出生产线改造方案。他从零起步学习碳纤维知识,这段时间里,碳纤维这个话题几乎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挂在郭光的嘴边。54岁的人开始学习一门新知识,无论精力和理解力都是一种考验。碳纤维技术发源于英美,国内现有资料很少。正好他精通英语的特长派上了用场,他经常上网查阅相关信息,获得大量有参考价值的英文资料。他把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翻译成中文供大家学习参考。为学懂弄通,他仔细研究碳纤维知识,每天都翻阅大量参考书籍,做学习笔记。白天时间不够用,就延续到晚上。经常在电脑桌旁,学习到三更半夜,痴迷到在同寝室人的催促下才能入睡。
理论知识入门后,郭光又组织班子和员工定时上课,全面普及推广碳纤维知识,全厂上下形成了“碳纤维热”。一些资深的员工私下说,董事长太厉害了,他知道的比我们多,不学习哪儿行,国内同行很多被送到国外进行培训,也不过如此。以至于后来有员工说,叫他董事长,不如叫他总工程师、导师。
由于勤奋好学,郭光结交了一些国内知名的碳纤维专家学者。中科院院士、化工大学教授相继来到首文公司参观。请专家验证,现场学习交流,开阔了郭光的视野,提升了他对碳纤维的认识,加深了他的理论基础。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为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案,少走弯路,郭光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相关厂家,博采众家之长,丰富完善改造方案。
有了厚实的知识基础,曾经的门外汉从艰巨的改造生产线工程开始了他的实践。宽敞明亮、整齐清洁,是一条错落有致、工艺流程衔接紧密优雅的生产线。生产线上只需7个操作工,点击电脑控制台,就可以完成全部生产流程。但当初他从基建开始,安装、调试、运行200吨碳纤维生产线的艰辛,是很难想象的。
从2009年9月公司成立到2010年8月,经过学习准备,做到了心中有底。郭光带领大家自信地先后与国内外多家公司接触、洽谈,最终于2010年8月与国外公司签署了商务合同。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郭光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一次谈判过程中,郭光的胃溃疡犯了,他忍着巨痛一直坚持到谈判间隙,到医院简单开了些药,又继续回到谈判桌前。郭光掌握英语和西班牙语,又凭借做过许多国际大项目的技术经验,每次谈判他都直接跟外国专家洽谈技术细节、资金费用,深怕漏掉技术上每一个环节。
郭光不断追求完美,每一个技改方案的确定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研讨、论证。他在用发展、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给产品定位,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郭光身上一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从不向困难低头,凭着赤诚的奉献精神,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事业。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技改项目确定以后,原计划十多个项目委托外部单位施工。后来郭光经过反复论证比较后,决定由公司员工自己做。他说:“别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能做,而且会做得更好。”自己做付出就要比别人多,大到设备整体就位,小到用扭力扳手口螺丝,所有电缆线放线布线,工作量浩大。郭光组建了三个技改组,带领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改工作中。近半年时间,在一个个技术难题面前,他没有退缩,不分白天黑夜苦钻项目难题,一天无数次跑现场。在郭光的带领下,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破。如今,首文公司的氮气系统改造项目、纯水系统改造项目、冷却循环水系统改造项目、压缩空气系统改造项目、监控消防系统改造项目等十多个项目竣工,为主线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生产线上都留有他们自己动手改装设备的痕迹。这些改造项目不仅节约资金数百万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员工的素质。习惯了用扭力扳手安装设备的员工,懂得了什么是精细化作业。
郭光常说,这个行当要求我们必须很细心,不管对什么事儿、什么人,有了问题必须弄清楚、明白。几经实验,郭光发现德国杜尔公司设备中的缺陷,而德国人好面子不认输,于是他与调试设备的德国人争执起来。实际上,郭光是有充分的实践依据的,是基于反复多次的实验结果。不然,老外不会缄口无言。他和攻关团队完善了生产线,德国人看后,点头赞许。有一次,从意大利MIE公司进口的上百根往复被动辊子,他竟用放大镜逐一检查表面光洁度,稍有瑕疵,坚决退回,对方表示没有见过这样的中国人。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严格要求,才保证了日后产品试车成功。
郭光经常在现场对一线员工说:“你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会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一种责任。”他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改革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投身事业发展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碳纤维的产业化和稳定化生产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首文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许多技改难题有待探讨和解决。2011年4月,郭光成立以党员技术骨干为主的科技攻关小组,小组成员共有9人,郭光任组长。针对技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讨论和实践,解决了许多技改调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就像有的员工说的那样,生产线上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董事长都能顺手摸到,就像他自己的肢体那样熟悉。
改造后的生产线由原来100米增至160米。首文公司于2012年2月28日顺利投产试车,产品达到日本东丽T300标准,下一个目标是东丽T700。这也成为中首公司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步伐之一。
好班长的魅力
在首文公司可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郭董事长都这样做了,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郭光的办公室有一个特殊的躺椅,办公室负责人说,这是董事长自己花钱买的。为了腰部不舒服时,休息一下。我们这才发现郭光身上绑着厚实的护腰钢带,而且一年四季都要这样捆绑着,由于常年劳累,落下了严重的腰骨刺增生病。为此,他身边还特意备好一根拐杖,以备特殊情况下使用。他说,我今年59岁了,马上就要退休了,留给我工作的时间不多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可以做不成大事,但是不能做坏事。我们来到蚌埠要做点儿事,留下点儿财富,对得起企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这朴实的话让人回味很久。对于一个即将退休的人来说,没有考虑自己的退路,把心思放在事业上。他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人,为了碳纤维事业在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郭光坚持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班子成员,用自身的工作热情,当好带头人;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他对各部门放手、放心、放权,让他们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并出主意想办法,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展其才。他还主动关心员工,及时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
首文碳纤维属合资公司,领导班子由首钢和合资方人员组成。公司副董事长安涛是合资方代表,曾是一个与多家企业合作的代理人,可谓见多识广。与郭光一起工作时,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有很大差异。开始安涛不理解,但仔细观察郭光后,他们成为朋友式的合作伙伴。他深有感慨地说,我虽然不是首钢人,但是这个班子有郭董事长这样的班长,我们很团结。郭董事长个性鲜明,在这个大经济环境中,掌管一个建设中的企业,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工作执着,无私心杂念,实属不易,太佩服首钢人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人可以管好自己,可以影响周边的人,但是无法改变别人对利益的看法。因此,郭光经常承受各方挤压,做人做事,不为利益所迷惑。郭光坚持自己的选择,用行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打造着高素质的团队。他患有胃溃疡病,但吃饭从不搞特殊化,与员工一样,一年四季享受盒饭。平时,哪位职工家里出现什么困难,只要他听说了总要去慰问。
生产部长兼总经理助理吴伟说,我曾是以前公司的技术骨干。前任公司破产后,自己没了着落,首钢接管后,开始觉得首钢是“地主”来了,我是凭本事听喝的“常工”,有一次,吴伟打开电柜做维护,郭董事长走过来,详细询问,并指出哪个部位要注意什么,句句是行家。吴伟突然感觉遇到了“师傅”。他说,郭董事长带领的团队让我看到友善的平易近人的一面,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仍然可以获得尊严和职位,我又重生了。
首文公司资深电气工程师潘威,曾在重组前的公司任职,从专业知识到实际经验,堪称拔尖儿,当他与郭光几经交手后,发现董事长不仅是位高管,而且还是专业行家里手,不自觉地由原来的平视变成了仰视,工作态度大转变,有的公司出高工资来挖,他不为所动。他说,我是冲着干事业的郭董事长留下的。
走进工厂附近一大片约50亩的野草丛,旺盛的杂草已经生长到一人多高,夏季是景色,但到了冬季就是隐患,枯萎的草极易引发火灾。每年秋季,郭光就和职工一起除草,他患有严重腰病,要克服多大的痛苦。与职工一起流汗,职工就更懂得汗水的价值。所以,遇到加班加点没有人喊苦要代价。
无论大事小事,郭光都亲力亲为。他常说,我不是代表自己,我们的一举一动,人家看到的是首钢人的形象。
碳纤维的谜团解开了,但是对于那些曾经在这个厂里工作的人还是个迷。生产线正式运行后,这些人多次要求进去看看,当初他们玩不转的设备,怎么就叫这个“门外汉”给制服了呢?
这是中首人用汗水、用热血和真心制服的。今后,中首公司将进军更多的新领域,郭光和他的团队走出了先行者的一步,会有更多的人走来,创造新业绩。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