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都不是IT部门的“独角戏”,“主角”一定是业务部门,IT是“配角”,起到技术支撑、技术把关的作用。“也就是要遵循谁用谁管的原则。”
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振兴装备制造业列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意志。
总体而言,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制造企业,IT已经融入企业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必需品。
如何真正地获取利润?
在规模急速膨胀之后,如何才能实现利润的同步上升?如何真正地获取利润?
近年来,国内机床企业收购国外知名机床企业的事件屡见不鲜:2002年,大连机床收购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开创了中国机床企业并购国外机床企业的先河;2005年,大连机床又成功并购了德国兹默曼公司;2004年10月,沈阳机床(000410,股吧)全资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2005年10月,北一机床全资收购了德国的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后者在重型机床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
通过收购,国内企业不仅可以将经营规模和市场分额做大,迅速拓展海外市场,而且还能吸收到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宏观背景下,如今,我国的机床行业正取得生机蓬勃的强势发展。凭借着重组、合并、收购等市场行为,机床企业的经营规模快速膨胀,营业额一下子上升到几十亿元。
然而,在规模急速膨胀之后,如何才能实现利润的同步上升?如何真正地获取利润?这才是机床行业面临的真正考验。规模做大后,问题往往反映在资金运作上,规模越大,资金运作越困难。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曾大量购买美国工厂或企业,后来由于经营困难,难以真正地获取到利润,最终只能又把这些收购的企业卖了出去。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汲取经验和教训,它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包括机床行业在内的我国各个行业都会面临同样的考验。这体现在信息化上,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降低成本,譬如:做好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增强资金运作的管理水平;二是提高效率,目标是快速满足客户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三是引领业务创新,开拓盈利点与增值点,譬如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开创出服务利润链。
优化企业结构
是信息化的必要前提。
精细化管理的源头
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是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而这两者都需要凭借严格的生产计划管理才能实现。
简则优
抓主要矛盾,设关键控制点,不在细节上浪费精力和时间。
重型事业部的ERP系统只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就上线运行了,其成功经验就是“简则优”,也就是企业领导者能够完全明白信息系统应该抓什么、不该抓什么。在“一单到底”的生产模式下,重型事业部的决策者认为,其信息化必须解决生产进度控制、材料控制这两大问题,这是两大主要矛盾。
“一把手工程”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把手”不仅要在人、财、物上对信息化大力支持,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想法,找准关键控制点;优化流程时要打破部门的壁垒,建立集成的信息共享机制。
数据准备是道坎
热门文章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