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工艺第一人——金福吉
时间:2008年04月15日浏览:393次收藏分享:

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艺师金福吉
如果能在某一种新生事物诞生之时就对它关注,伴随它成长,与它一起开创新的时代,那会是怎样一种波澜壮阔的人生? 我们要接触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北京机床研究所(以下简称“机床所”)副总工艺师金福吉。 1962年,他毕业于北京化工学校,专业是有机合成。谁能想到这么一位专业与机床没有任何联系的中专学生,却会在毕业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机床行业? “在金工实习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对机床的兴趣,加上当时的机床所非常出名,在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坚定地选择了机床所。”金福吉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中专生已经算是高学历了。于是,从那时起,机床所多了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新员工,普通机床车间多了一位中专生操作手。只是,在那个时间点上,谁又能预料到这位上进的年轻人会在几十年后成为这个行业泰斗一般?
开创,艰难的开始
不管是对于行业还是个人,平稳发展都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金福吉貌似没有太好的运气。 由于机床所的一些变动、搬迁,金福吉的工作环境并不平稳。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机床所里的生产、研究才开始逐渐恢复,金福吉总算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环境。 1974年,机床所开始研制数控机床,引入了一台日本牧野的卧式加工中心。后来机床所自行研制出了JCS013——我国的第一台卧式加工中心。所里决定让正在镗床班任班长的金福吉参与这台机床的数控应用研究。就是这个决定,让金福吉成为了中国最早研究数控机床应用的那群人中的一员。 让所里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卧式加工中心的形式及加工对象与镗床比较接近外,还因为金福吉个人的杰出表现——动荡的环境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前进的脚步有过哪怕一丝迟缓。“开创是让人兴奋的,困难也同样是明显的。”金福吉说,“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来自知识层面的。数控机床集机、电、液、气、仪于一体,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对于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要求都比较高。面对这台机床,我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那是一个没有其他成功经验或者案例可以借鉴的年代,习惯了用JAVA这样高级的语言写程序的人不妨想想:当时数控系统选用的是分离软件,程序都是用纸带打孔……解决办法很简单也很有挑战性:在实践中了解、摸索和学习。这位曾先后任机床所车工班班长、镗床班班长、数控工段段长、大件车间主任、模具部部长、副总工艺师的机床操作手,在这样的条件下踏出了数控机床应用的第一步。
那些基石
1978年,机床所引入了日本发那科的7M系列数控系统。这是我国引入的第一套数控系统。这套专用数控系统的引进,为数控机床的应用开辟了很多便利空间,让数控机床的应用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快捷,更加方便。 度过了最初开创的艰辛,金福吉伴随着数控机床的发展而迅速成长,“1981年,机床所研制出了JCS018立式加工中心,也是我国第一台立式加工中心。这台立式加工中心配的是发那科最新的专用数控系统。随着硬件的充实,我们觉得要做的事情多了起来。1982年,我们举办了我国的第一期数控机床应用培训班。” 这无疑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而金福吉这次扮演的是一位教练的角色。 这个每期少则六七十人、多则八九十人数控机床应用培训为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培养了最早的那群数控人才。如今这群人很多都是各个机床企业的总工、副总工或者专家,成为了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基石。
高度,来自于岁月的累积
如今数控机床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从业人员达百万之多。但我们的应用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造成这样的低水平的原因何在? 对此,金福吉分析说:“我国自行生产的数控机床以普及型的中低端机床为主,不少厂家把进口的高档数控机床当样机来用,仅限于围绕某个特殊零件来做分析应用。而国外机床厂限制数控机床的一些高级功能和核心技术对我国的出口。许多用户在买了数控机床之后,由于生产管理和创新意识的缺乏,只是考虑如何用新买的数控机床加工以前的那些零件,仅仅是应付生产。如此一来,数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