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平板的传统铸造工艺正面临失传
铸造是量具机械工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量具机械都离不开铸造。而经过对众多企业的走访调查发现,众多生产厂家已经不再使用价廉物美的 铸造铸件,而转向使用成本高于铸件25%的板焊件或者使用锻压件代替铸造件,仅仅一江苏海安县李堡为例,这个小镇的近百家中小锻压企业中 只有一家企业还保留着铸造车间,其余的厂家都改用板焊件代替量具铸件了。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企业不愿使用量具铸件而转用板焊件或锻压件呢?难道量具铸件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经过走访调查几家企业笔者发现原因 并不在于此。造成众多企业放弃量具铸件的原因,笔者总结了一下:一是建成一个铸造车间比建一个板焊车间复杂,投资也比较高,生产周期 也比板焊时间长。二是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铸造属于高温作业,易引起烫伤等工伤事故,辽宁和重庆钢铁厂的事故成了企业老板的噩梦。三 是从事铸造的工人较少。铸造工相对于其他工种既苦又脏而薪金方面缺不比其他工种高,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铸造这门手艺,而是把更多的 目光放在金属加工或钳工装配上。
我国的钢铁资源有限,如果铸铁平板量具,机床床身都采用成本高昂的中板,而放弃使用铸件工艺,无疑一方面大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 方面传统铸造工艺将面临失传境地。所以,企业老板不要只看到铸造车间的投资大,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采用 铸造工艺企业的培植力度,把使用铸件列入产品标准,在税收上予以大额返还,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有目的的培养,使传统铸造工艺得到传承 。
铸铁平板在刮研全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粗刮、细刮、精刮3个阶段。粗刮阶段:粗刮的首要任务应先解决形位误差问题。比如车床溜板燕尾导轨的两端平行度,如不先解决好,留到粗刮好后再解决平行度,不但费工费时而且延误工期。粗刮刀迹要宽大、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对每个点只刮一次不刮第二次。刀迹方向是同方向顺次排列,每轮变换一次。经过反复循环不断刮研,黑点由稀少变稠密,由不均匀分布至均匀分布,当任意刮方(25mm×25mm)达到4~6点时,表面粗糙度达到Ra2.5~Ra3.2时即告粗刮阶段中止。细刮阶段:细刮在粗刮基础上进行。细刮的任务主要解决表面质量问题,即接触精度、几何精度(平面度达到0.01mm/500mm2)、表面粗糙度(Ra1.6~Ra3.2),同时还要兼顾到形位误差。细刮的刀迹宽为6~8mm ,长10~12mm,刀迹建议采用直推加扭转法,正“6”块反“6”块刀迹较好,当任意刮方达到10~12点时细刮阶段即告中止。
铸铁平板精刮阶段:精刮是在细刮基础上进行的,精刮的任务是进行提高刮研表面质量,兼顾、核定形位误差。精刮要磨好平面刮刀,要锋利,落刀要稳要轻,特别要避免刀角划伤表面,精刮刀迹宽5~7mm,甚至更窄更短,视刮削平面大小而变化。刀迹建议采用左扭转法或右扭转法,刮削时用力宜小,刮花则例外。
本文来自:
hbbt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