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美军担负“外科手术”作战任务的轰炸机,有些是二战期间使用过、早该退役的“老朽”,当时却依然老当益壮,耀武扬威。为何?再制造使其“青春焕发”矣。
那么,何谓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将废旧产品恢复到如新品一样性能的过程。它发轫于维修,但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维修,是维修的高级阶段,是传统维修的升级版。说得理论一点,再制造就是以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废旧机电产品实现性能跨越式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这是我国再制造工程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给出的定义。虽然略嫌艰涩,但却权威如山。
前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曾对本报人员说,对再制造的关注,源于工业报数年前的一篇报道。报道称,有一用户购买了斯太尔再制造发动机,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使用后获利颇丰。在一番钩沉稽旧,披阅近年报纸后,结果搜辑如下:“太钢服务站的康凯算了一笔账,太钢一台运铁粉的车一天创收2000多元。大修发动机停15天就要损失3万多元。换再制造发动机仅一天时间,可挽回2万多元损失。而一台享受优惠的再制造发动机也不过这个价钱。节省的时间换回一台发动机,很合算。”(《中国工业报》2006年10月27日)颇有意味的是,对斯太尔发动机进行再制造的厂家———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竟是当年何部长在任时审批的项目。
其实,再制造产品不仅价格便宜,低于新品的一半,而且还节能60%,节材70%,同时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经过再制造之手,行将报废的机器,特别是石化、发电等大型机械设备,虽不能说“返老还童”,但却可以“延年益寿”20~40年。这些都说明,在当今全球能源匮乏、资源紧缺、污染严峻的形势下,对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无疑是睿智的选择,也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遗憾的是,在本报记者的调查中,深知再制造者鲜矣。一些原产品生产厂偶有了解,但因利微或有损“大家风范”而不为之。加之有关法规的羁勒,泱泱制造大国中,从事再制造的“先觉者”屈指可数,蔚成气候者,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在行业的黎明前孤军奋战,艰难跋涉。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再制造产业的曙色已现。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再制造指明方向,继而是全国人大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再制造保驾护航,近日又闻商务部与有关部门正在修订有关法规,为再制造松绑解套……这都为再制造的扬鞭奋蹄创造了空前良好的环境。
值此东风劲吹之际,本报自今日始,开辟专栏“装备工业再制造”,对装备工业再制造与发展循环经济进行阐述,对装备工业的主要行业———机床工具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再制造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此举目的不外乎宣传鼓动,让再制造和循环经济深入人心;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抛砖引玉,盼广大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献计献策,最终推动装备工业再制造滚滚前行,所向披靡。
嘤其鸣矣!是为开栏前言。
业务咨询:932174181 媒体合作:2279387437 24小时服务热线:15136468001 盘古机械网 - 全面、科学的机械行业免费发布信息网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备12019803号